找到相关内容1158篇,用时35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原始佛教悟道方法与西藏佛教修行次第——记“修行问题学术研讨会”研讨内容

    证初果一而言。  他指出,断我见、断疑见、断戒禁取见等,是为初果的必要条件,也是迈向解脱的决定性步骤。解脱可由“大师”、“多闻大德一、“思惟”等方式获得,而尤以“思惟”为要。以罗张罗为例,即是一而再、再而三地透过向他人讲解“缘起法”,并有所改正讲说方式,最后终得步入解脱。  思惟观察的重要性  除了罗喉罗之例,温居±并举阿含经中,曾提及一名已证初果的患病老者,经由与探病者谈论法要之后,老者证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340365837.html
  • 圣严法师答:信仰佛教必须出家吗

     圣严法师答:不。佛教的宗旨虽在解脱生死,出家虽是解脱生死的最佳途径,但是,出了家的如不实修或修不得法,未必能够解脱生死,不出家的,如能修持,也未必不能解脱生死。小乘佛教是以解脱为依归的,在家人也可修成小乘的第三果,三果虽未出三界,但也不再受生死,死后上生色界净居天,再证四果阿罗汉,就入解脱之境了。所以在家人证到三果,也就相近于解脱了。   若照大乘佛教的观点来说,为了化度众生,菩萨随类应现...

    圣严法师

    佛教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10010411539.html
  • 圣严法师答:佛教徒必须实行佛化婚礼吗

    出家人可以作证婚人。若以解脱的观点衡量,出家人最好不做证婚人。若以菩萨的观点衡量,为了佛化社会的理由,出家菩萨为人证婚,当可视为接引的方便。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...

    圣严法师

    佛教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10302211599.html
  • 佛教的修持方法是甚么?

    定都是三界之内色界及无色界的天境,天的寿命虽长,却未解脱生死,所以佛教只是把禅定当作修持的一种方法,而非修持的目的;所以中国的禅宗,虽然以禅为宗,却是重开悟而不重禅定。悟,就是智能的开发,唯有开发了悟透诸法实相的智能,才能解脱生死而出离三界。  事实上,有关修持的问题,最好是亲近大善知识,才能摸着门路,本文不能详加介绍,只能略举如上的大概而已。读者如有兴趣,不妨参阅另一篇拙作「怎样修持解脱」。 ...

    圣严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365640548.html
  • 认识原始佛教

    原始佛教,经常可以发现释尊及其弟子的教法,非常简洁、有力、一针见血,对有心消除贪.瞋.痴的行者来说,可谓是浸润在正法的光辉之中。学习原原本本的佛陀教法使行者置身於解脱而不坠,且能加速成熟解脱的智慧。...能正视这素朴、平实、以修行為主的教法。  过去汉语系的佛教徒擅长把相互有矛盾抵触的经义判教统摄,而原始佛法总是被判為不圆熟,钝根者所学习的法。这种偏颇的学习态度,大大地障碍入解脱门。发现各种经律中互有...

    张慈田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94349268.html
  • 厌离

    是有利于解脱,但有时会像修持某些支一样,产生不平衡的现象,如修不净观,欠缺平衡的修道的力量,会产生极端的厌恶身体,当然若予适当地引导,如改修出入息念或其他禅法,又可导正而直往解脱。(《嘉义新雨杂志...厌离  /明法比丘  厌离(nibbida)是厌恶常、乐、我、净的颠倒,厌恶贪嗔痴的纠缠。在阿含经谈到厌离是:“当观色无常,如是观者,则为正观,正观者则生厌离,厌离者喜贪尽,喜贪尽者,说心解脱。”(...

    明法比丘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71050314.html
  • 四善根

    四善根 /张慈田 在《阿含经》中没有说到证入初果前的阶位问题,在后来的论书中就提出四善根(或顺决择分),便修习解脱的证入次第更加明确化,可以参考。 四善根就是暖、顶、忍、世第一,它们都是持续修习四念处,并在具有至少近分定(初禅之前的定)下,止观双运而一阶一阶地证入,这是由听闻法、思惟法之后,而实修观行所证的。暖法是“此法如暖立暖法名,是能烧惑薪,圣道火前相,如火前相故名暖...

    张慈田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35952468.html
  • 佛教各教派的共同信条

    之。  五、我们接受四圣谛,并以它做为我们思惟及修习解脱的依据。我们依据中道(即八正道)做为生活的态度与方式,我们依据三十七道品通往解脱。  六、我们接受十二因缘的因果法则与缘生缘灭法则,因此...

    张慈田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94853138.html
  • 禅和禅定的区别

    并不能解脱生死。无始劫以来,我们都曾经在天道里轮回过,都曾具足过四禅八定,但是,我们并没有因此而得到解脱。自古以来,外道修定而得非想非非想定者有很多,也无一人能出三界,以不见道断我见故。二乘解脱的行者若断我见我执,即使没有四禅八定,也是慧解脱的阿罗汉、辟支佛,舍报后照样能出三界。  禅定之修行,是对意识心之训练,制心一处,令意识降伏烦恼,不起心动念,无关智慧。  声闻乘的行者是由现观蕴处界的空相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045555737.html
  • “法”的修学及次第

    也就是说从凡夫地种下那种闻法发心的种子,是修行成就何种“果位一的必然关键。一般而言,佛法分世间法,出世间法:出世法又分解脱的小乘法与菩萨的大乘法。有人认为需先修学世间法,成就人天乘果位,才能次第...,这种为“回人大乘”。另有人以为可以“直人大乘”,闻大乘法,发菩提心,直接起修菩萨的六度广行,趣入佛果。又有人以为声闻,缘觉、菩萨,三乘究竟同一解脱:所以小乘无须回小向大,端在闻法契机,发心契机,...

    宏印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252863718.html